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转让 > 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
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

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

  •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有效期:2020-11-16至2022-11-16
  • 发布日期:2020-11-16
  • 技术成熟度:详情咨询
交易价格: ¥面议
  • 法律状态核实
  • 签署交易协议
  • 代办官方过户
  • 交易成功

专利推荐

  • 技术(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
  • 申请号/专利号 201320410779.5 
  • 技术(专利)名称 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 
  • 项目单位
  • 发明人 陈旃 
  • 行业类别 人类生活必需品
  • 技术成熟度 详情咨询
  • 交易价格 ¥面议
  • 联系人 任老师
  • 发布时间 2020-11-16  
  • 01

    项目简介

    本实用新型涉及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在林区各个雨、雪水汇流的路径上,修建许多“微型水库”和与之配套的“蓄水池系统”,通过“引流管道”,将每次下雨、化雪时“微型水库”截流的雨、雪水及时转移灌充到总容量远比“微型水库”大得多的“蓄水池系统”中进行长期储存,并逐次逐年地积累,就可以将“广袤林区难觅水”的现状,变成“林区处处有水源”的现实,使灭火人员都能在林区使用高效安全的喷水灭火装备器具进行灭火,并能随时随地得到水源的补充,再也不用“身陷火海”地使用扑打工具或鼓风机去与烈火进行“肉搏战”了。

    展开
  • 02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森林防火、灭火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森林是大自然的产物,涵养水土、净化空气、制造氧气、养育万物,是维持地球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发展,世界上现存的大面积自然森林已经不多了。即使加上人工造林,其覆盖面积也很有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森林火灾却时有发生。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最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植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和加剧温室效应。尽管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但是,人类在制服森林火灾上,却依然尚未取得有效的进展。由于现有的森林灭火技术低效,一旦发生森林大火,就很难扑灭。往往拖延多日,造成重大损失,还常有人员伤亡。例如,1987年5月6日,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突发特大森林火灾,大火肆虐27个昼夜,吞没70多万公顷森林,3个城镇变成废墟,193人丧生火海,6万人无家可归,几百公里的铁路线、2488台各种设备、325万公斤粮食、61.4万平方米房屋在大火中灰飞烟灭。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是我国建国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特大火灾。我国森林防火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预防是森林防火的前提和关键,消灭是被动手段,挽救措施。只有把预防工作搞好了,才有可能不发生火灾或少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将其消灭。每当发生森林火灾时,人们从电视新闻报道的屏幕上看到的,往往是灭火队员们冒着烈火的烘烤,用树枝或其代用品(钢丝或橡胶拖把等)扑打身边的火苗,或用鼓风机(风力灭火机)吹出强风将火苗吹灭,再就是有条件的地方用直升飞机从空中洒水或洒干粉灭火剂进行灭火。虽然消防车用水或泡沫灭火剂灭火是有效手段,但要想用水灭火,就必须有供灭火使用的水源。而对于广袤的森林来说,最难得的也正是为扑灭火灾所需要的水源。除了紧邻河流湖泊和水库的地方之外,大片林区往往是没有水源可利用的。这和城市里到处都有供救火车和消防队员使用的消防水龙头是大不一样的。因此,森林消防车水箱的大小也就直接影响到消防车的灭火能力,待车上装的水用完之后,森林消防车也就失去了作用。个人背负的喷水灭火器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往往由于没有后续水源供应,使得现有利用喷水灭火的装备器具,都变成一次性使用的了。森林消防车的爬坡越障和清障能力,也决定了森林消防车能够发挥灭火作用的范围。通常情况下,森林消防车只能在有路可行的地方发挥作用,很难进入林区腹地参与灭火,而火灾的发生地点往往并不一定在有路可行的地方;依靠专门的灭火飞机或靠直升飞机下挂一个大型水斗,从河流湖泊中灌满水后,再飞到森林着火区的上方去洒水灭火,虽然可以不管林区的地形如何,都能发挥作用,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多架飞机来参与灭火,而且还需要失火林区不太远的地方有河流湖泊之类的水源可供飞机往返灌水洒水使用,才能形成扑灭林火所需要的力度和收到一定成效。一般森林火灾的发生地往往不具 备这种条件。同时,这种灭火方法还存在一个重要缺点,那就是飞机从空中洒水时,往往很难对准最需要洒水灭火的地方洒水,也很难将从水斗里洒出的水合理分散开来,合理分配给需要灭火的地方,洒在着火林木的火苗上,充分发挥灭火的作用,使得从远处灌装过来的水,在灭火时的有效灭火利用率并不高,其中很多水未能参与灭火就直接洒落到了地面上。实际上,如果能够合理使用,用很少的水就能有效扑灭一大片着火的林木,而用飞机从空中洒水的办法,很难使灭火用水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也有使用人工降雨、化学药剂灭火、爆炸灭火等方法进行灭火的,但也有局限性,应用不多,很难见诸报道和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实际上,现有用于扑灭森林火灾的灭火技术方法,基本也就是这些。早在很多年之前,持续燃烧一个来月才被扑灭的东北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就引起了本发明人深深的思虑和探索,企图寻找一条比现有灭火手段更有效的、能够尽快扑灭森林大火的方法。这种思虑和探索持续多年却一直没有结果。直到2011年春节,在天干、物燥、风急的情况下,碰上了狂热燃放烟花炮竹的除夕夜,所居住小区外马路边,干枯的灌木树丛当晚曾先后多处被失控的烟花点燃,很快就烧起熊熊大火。本人用手中的喷壶参与了三次灭火,都很快、很有效地将熊熊大火扑灭。而同时,也有人进行扑打的,成效不大;有人用瓶装水洒水灭火,由于难以控制洒水量和散开面积,难以对准火苗,不但费水,利用率不高,而且收效不大,需要洒很多瓶水才能见效;还曾有人用汽车上备的小型干粉灭火器参与灭火,虽出手很猛,却时效很短,扑火面积也不大,而且漏下的余火很快又再次复燃。最后都是在本人用喷壶喷水之后才将火扑灭,而且没有复燃。到头来,1.5升水容量的喷壶,三次扑灭树丛大火之后,竟然还剩有小半壶的水没有用完!这样的效果着实让我吃惊。通过实践和比较分析,使本发明人深深认识到水在扑灭林火时的威力,而且还必须是可以根据情况控制水流喷洒方向、大小和喷洒面积的方式使用水,才能实现高效率灭火。如果灭火队员都能使用可以随时得到水源补充的小型便携喷水器具灭火,那肯定会比现有使用的扑打方法和工具以及鼓风机要有效得多,也安全得多。可是,在茫茫林海里,如何能够为使用喷水器具的灭火队员们提供灭火器具所需要的水源呢?本发明正是为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才提出的。 (三)发明内容:虽然用水灭火并不是什么新方法,但如前所说,在扑灭森林大火时,往往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现成可用的水源,使得最有效的用水灭火的方法难以实施。本发明提出的“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是一种现实可行的在林区各处(不仅仅是靠近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源处)的地面上(不是飞机从空中)都能让灭火人员用水来扑灭森林大火的新思路和新方案,能够比用飞机从空中洒水灭火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水”来扑灭林火。这个新方案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彻底解决“用水扑灭森林大火”所必不可少的“水源”问题,将“广阔林区难觅水”的现状,变为“林区处处有水源”的现实,使灭火人员都能使用高效安全的喷水装备和器具进行灭火,从而摆脱与烈火进行“肉搏战”的低效危险的扑打工具和鼓风机。具体来说,本发明“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是通过在林区各个雨、雪水汇流的路径上,修建许许多多的“微型或小型拦水坝”和“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并通过“引流管道”,将每次下雨化雪时“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截流的雨、雪水,及时引流转移,灌充到与其配套的总容量远比“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本身的库容大 得多的“蓄水池系统”中进行长期分散储存,并逐次逐年地积累,就可以将“广袤林区难觅水”的现状,变成“林区处处有水源”的现实。一旦林区发生火灾,灭火人员不用远途往返去天然水源取水,就可以通过遍布林区的“水龙头”,随时就近为其所使用的“喷水灭火装备器具”灌充水,使灭火人员能够持续不断地使用“喷水灭火装备器具”,在林区的地面上,通过喷水灭火的方法,轻松地把面前十多米或更远距离燃烧的烈火扑灭,并由近及远推进,灭火人员也就不用再“身陷火海”地使用扑打工具或鼓风机去与烈火进行“肉搏战”了。这样做不仅安全,而且不易发生死灰复燃;不仅可以消灭地面火,而且还可以由灭火人员直接消灭树冠火。如果林区在采用本发明之后,能够有充足的水源供应,还可以用在林区修“隔离带”的思路,将林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利用类似自动喷水浇灌绿地的方法,为网格化的林区修建和架设一套“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一旦林区发生火灾,在火势即将蔓延的前方,及时启动这套“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向周围喷水,其作用就相当于在火势即将蔓延的前方,临时开辟了一条能够阻拦火势蔓延的隐形“防火隔离带”,可以阻止火势向前方的进一步蔓延和发展。本发明贯彻的,正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思想。采用本发明提出的这种新方案,既需要“预防为主”地建设一套林区防火的基本设施,为在林区地面上用水灭火提供足够的、几乎无处不在的水源,又需要为参与灭火人员配备一套能够随时利用这些基本设施中储存的水进行灭火的轻便的喷水灭火装备和器具,以便在发生森林火灾时,实现对森林火灾的“积极消灭”。这种方法用新颖的思路和方案解决了在林区用水灭火最关键的水源问题,但采用的是常规技术和并不昂贵的设施装备,因此很容易逐步推广使用。而且,本发明为林区灭火所解决的水源问题,是可以在没有发生火灾的漫长时期内,“逐次、逐年”地将天降之雨、雪水进行积累和长期储存,而当发生火灾时,又可以集中提供给火灾发生地供灭火使用。这样的防火灭火措施一旦推广开来,就能够使长期未能解决的“如何能够高效安全地扑灭森林大火”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人类在制服森林火灾上的一种突破性进展。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水源问题得不到解决,才使最有效的“用水灭火的方法”难以在扑灭森林火灾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林区灭火所需要的水源,不仅要能够“源源不断”供应灭火器具使用,而且还需要能够在灭火现场“就近供应”才行。广阔的森林,很难预料火灾会发生在什么地方。通常修建的水库以及河流湖泊等天然水源很难满足这种在灭火现场“就近供应”的需要。发生火灾的地方往往没有自然水源可以利用。这是最有效的“用水灭火的方法”难以在扑灭森林火灾时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本原因。对于这个关键性的“用水进行森林灭火”所需要的、应当无处不在地分布在林区的“水源”问题,本发明“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是用一种很容易实现和普及的、在林区进行基本设施建设、修建“蓄水池系统”的方法解决的,个别需要的地方也可以依靠直升飞机,临时向该处的“蓄水池系统”机动灌充。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蓄水池系统”存在,即使有可以从自然水源取运水的直升飞机,也难为地面灭火人员的喷水灭火装备器具提供水源。无论森林是在山地,还是在平原坡地,每年都会遇到下雨下雪的天气。从天上降下的雨水,以及融化后的雪水,都会从高处汇流到低处,再流进河流,最终流入大海。即使森林能 够涵养水源,仍挡不住大部分的雨雪水流归大海。本发明“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则通过进行“林区基本设施建设”,就能够将天上降下的雨水(以及融化后的雪水)的一部分加以截流,并长期储存保留在林区的“蓄水系统”里,成为一旦发生火灾时用水灭火所需要的“水源”。用于林区灭火的“蓄水系统”,像城市里为便于灭火而到处都配置有“消防供水管道和水龙头”那样,是在广阔的林区,分散布“点”,星罗棋布,尽可能多地陆续修建许许多多的“微型或小型拦水坝”和“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以及与“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配套的“蓄水池”及其配套系统(即“蓄水池系统”)。这种“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修建在林区各个雨、雪水汇流的路径上,而与之配套的“蓄水池”,一般修建在各个紧邻“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的雨水汇流路径的旁边,或修建在能够通过“引流管道”将“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截流的水及时引流并灌充于其中的适当地方。在林区各个雨、雪水汇流的路径上,不论汇流面积的大小,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修建大小不等的“微型或小型拦水坝”和“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以及多少不一的“蓄水池”。下雨或化雪时,通过简单的“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实时进行的拦水截流和引流充灌,可以充其量地截流天降林区的雨、雪水,并将截流的雨、雪水及时地转移灌充到“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旁边或附近的“蓄水池”中。经过过滤和沉淀之后,灌充进“蓄水池”中的雨雪水就能够进行长期储存,在需要扑灭林火时,随时随地提供给灭火人员的“喷水灭火装备器具”使用。由于灌充进“蓄水池”中的雨雪水是能够进行长期储存的,只要没有发生森林火灾,就基本不会减少,而且会随着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的下雨或化雪,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就能够不断增加地为更多的“蓄水池”灌充水,所以,只要不断地为“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兴建更多配套的“蓄水池”,“次积年累”,就可以使林区处处都布满可以用于森林灭火的水源。由一个小小的“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形成的整个蓄水系统的总储水量,将会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于进行截流的“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的库容。这是本发明的一个突出效果和特点。必要时还可以在储存的水中加入适量的防腐剂,以防水中滋生有可能堵塞“喷水灭火装备器具”的固体(动、植)物。与此同时,在汇流较大的地方,还要为“蓄水池”配建便于分散使用的“管道网络”和比“蓄水池”位置更低、更为分散、较小型的“储水罐”(即次级小型“蓄水池”)。本发明将“引流管道”、“蓄水池”、为“蓄水池”配建的出水“管道网络”(包括水龙头在内)和“储水罐”,合起来称为“蓄水池系统”。在需要灭火时,就可以通过“蓄水池系统”的“管道网络”和“水龙头”,随时为战斗在附近的各个灭火人员使用的“喷水灭火器具(装备)”灌充水。这就使“用水进行森林灭火”的“水源”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里应当说明,本发明提出的所谓“微型或小型拦水坝”,是比较低矮的漫水坝;本发明提出的所谓“微型水库”,实际上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只具有象征性意义。按照水利部门划分的标准,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下的,连“小型水库”也算不上,多不过算是“堰塘”。而本发明所说的“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的库容规模,一般都远比水利部门所说的“小型水库”还要微小得多,而且多数“微型水库”微小得只在有雨、雪水汇流时才有存水,并且主要起的是向 “蓄水池系统”转移所拦截水的作用,平时往往是干涸的,因此不仅算不上水利部门所说的“水库”,甚至多半连通常所说的“堰塘”也算不上。在有条件的、汇流比较大的地方,也可以修建“小型山涧水库”。应当说明,这种“小型山涧水库”,实际上多半也是一种形象的称呼。与通常修水库明显不同的是,在这里修“水库”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依靠“水库”的存水用于灭火,它所起的是“转运站”的作用,通常不需要“水库”本身有多大的库容。这种“小型山涧水库”的容量通常都很小,很容易修建,而且一般也只在有雨、雪水汇流时才起蓄水的作用,平时往往也是干涸的或只有很少的存水,因此即使比前述的“微型水库”大一些,一般仍算不上水利部门所说的“水库”。当然,如果地理位置合适,有可能在林区分散修建大批与之配套的“蓄水池系统”,或“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也可以在林区的较高处修建库容量较大、名副其实的“小型山涧水库”。本发明在林区较高的部位修“小型山涧水库”的同时,还必须要在林区比“小型山涧水库”水平位置低的地方,按照等高线的高低,一排排、一级级、并且互相拉开距离地修建许许多多与之配套的“蓄水池”。将各同一“等高级”的“蓄水池”的进水“引流管道”连通在一起,也将各同一“等高级”“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连通在一起,并在适当部位加“调控阀门”。再通过管道和“调控阀门”,与下一“等高级”(较低一级)“蓄水池”的“进水管道”连接,就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蓄水防火网络系统”。一般一个“蓄水池”的蓄水量在数十立方米或上百立方米,而一个“储水罐”的储水量一般也在10立方米左右或更多。建立了“蓄水防火网络系统”之后,能够通过“引流管道”将“山涧水库”汇集的雨、雪水及时地转移到各个不同“等高级”的“蓄水池”里,又通过“蓄水池”的“管道网络”,使“蓄水池”里的水能够及时充灌进比该“等高级”“蓄水池”水平位置更低一些的各个“储水罐”(“次级蓄水池”)里。这样做的结果,“小型山涧水库”汇集的雨、雪水的储存空间,实际并不仅仅是“水库”本身,而且还有大量能够长期储存雨、雪水的“蓄水池”和“储水罐”(即各个“蓄水池系统”)为之分担。如果与一个“小型(微型)山涧水库”配套的“蓄水池系统”有数十个,即使这个“小型(微型)山涧水库”的库容不过只有数十立方米,只要能够通过“引流管道”及时将汇入“小型(微型)山涧水库”的水转移到各个“蓄水池”和“储水罐”里,它实际的库容也将是数千、甚至数万立方米。这不仅能够大大扩充“小型(微型)山涧水库”的库容,而且也使水库汇集的雨、雪水能够长期储存,并且真正能够很方便地就近用于森林各处的灭火,使“用水进行森林灭火”的“水源”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库容较大的“小型山涧水库”可以下属众多个“蓄水池系统”。当将很多个“蓄水池系统”按照等高线分层(即分成不同的“等高级”),并将其管道连成网络,加上“调控阀门”,成为“蓄水防火网络系统”之后,一旦林区某个地方发生火灾,就可以将“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尚存的水,以及其它没有发生火灾的较高位置的“蓄水池系统”里储存的水,进行统一调配,充分供应需要灭火的地方使用。在发生火灾的地方,灭火人员不仅可以从该处的“蓄水池系统”得到水源,而且还可以从其他地方的“蓄水池系统”得到补充。没有发生火灾的地方的“蓄水池系统”,不仅可以通过“调控阀门”的控制,在其它地方需要灭火用水时,不会再从“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或更高地方的“蓄水池系统”分流进水,而且还可以向发生火灾的较低地方的“蓄水池系统”供水。也就是说,建立起“蓄水防火网 络系统”之后,“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尚存的水和各个“蓄水池系统”里面储存的水,都可以经控制自动引流到灭火最前线,在需要用水灭火的地方发挥作用。这是本发明与常规修建水库做法的明显不同之处。进一步说,本发明在林区建立的为“用水灭火”提供水源的“蓄水防火网络系统”,是包括截流、引流、过滤、沉淀、储水、供水以及相互连接和调控在内的一全套设施,而且根据林区各处的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的地方汇流较少,规模就小,可以是分散单独的“蓄水池”或“蓄水池系统”;有的地方汇流大,“蓄水防火网络系统”的规模就大,可以包含众多的“蓄水池系统”。“截流”功能是在林区各个雨、雪水汇流的路径上利用“微型拦水坝”实现的。只要是一定面积上的汇流,都可以利用修建“微型拦水坝”进行截流。在这里同样应当说明,所谓的“微型拦水坝”,实际上也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并不是水利部门所说的“拦水坝”。因为本发明提出的这种在林区各个能够汇集雨、雪水的路径上所修建的“微型拦水坝”,通常不仅很小很低,而且也只是在有雨、雪水汇流时才起作用,因此根本算不上正规的“水坝”。“微型拦水坝”修建在雨、雪水汇流的路径上,能够对流经此处的雨、雪水进行截流,而且“微型拦水坝”是漫水坝性质的,过多的水可以从“微型拦水坝”上面漫流过去。可以就地取材,用石块或其他材料配以水泥或石灰等修建“微型拦水坝”,其高度根据该处地形和可能截流的大小来定,一般高度在1米左右即可。坡缓处修“微型拦水坝”可以低一些,而在山沟里修“微型拦水坝”则可以高一些,一般高2米左右就可以了。再高就成了修“小型山涧水库”所需要的“小型拦水坝”。如果附近没有能够经受水流冲击的石块水泥,在坡缓处也可以使用泥土垒坝。由于“微型拦水坝”并不绝对截流,而是漫水坝性的,一旦汇流的水过多,或者“蓄水池”内已经充储满水,多余的水还可以从“微型拦水坝”上面自动漫流过去,因此,要用泥土垒坝,就必须用水泥覆面,或用塑料膜(最好双层)、包装袋或其他能防护水冲的材料将泥土包裹,以避免拦水坝被水流冲坏。由于塑料膜的寿命较短,用塑料膜包裹土所建的“微型拦水坝”需要及时维护。在“微型拦水坝”的上游一侧,下雨时可暂时形成“微型水库”。从“微型水库”的中部不高不低的位置,安装一个入口处带有“滤网罩”的“引流管道”。“滤网罩”的“滤网”可以双重(或多重)设置,对杂物进行双重(或多重)拦截,外层用粗孔网拦截粗大杂物,内层可以用普通的不锈钢丝窗纱网,拦截水中比较细小的混杂物。一般只供近旁少量“蓄水池”灌充水使用的“引流管道”,可以使用直径大约在20cm左右的建筑用塑料管或陶瓷管或其他水管。为较多“蓄水池”灌充水使用的“引流管道”要适当粗一些,要在下大雨时能使被“微型拦水坝”截流的雨水可以及时充分被“引流管道”转移,不致因“来不及”转移,而不得不“漫流”。“引流管道”的入口之所以安装在“微型水库”中部不高不低的位置,是因为这个高度的水比较干净,可以避免水表层的漂浮物和水下层沉积物的进入。为同一等高级多个“蓄水池”灌充水使用的“引流管道”,总体上是沿等高线水平铺设的,但在入口处附近稍有倾斜、由高向低地铺设。“引流管道”的低端出口或分支管出口,则是“蓄水池”的入水口。根据具体情况,“蓄水池”可以采用下挖的池状形式,也可以采用地上的裸露形式。下挖的池状形式的“蓄水池”可以建在与“微型水库”同一等高线上,而裸露式的“蓄水池” 则需要经过“引流管道”引流,建在“微型水库”的下游。在汇流比较浑浊的地方,可以将“蓄水池”分为“前蓄水池”与“后蓄水池”。“前蓄水池”较小,主要起沉淀过滤的作用。“蓄水池”最好采用混凝土结构,也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其它建筑材料或其它结构性材料构建。建成的“蓄水池”要经久耐用。若建在靠近雨水汇流路径处,还要能够耐得住水流的冲击。“蓄水池”的内壁要有“防水层”,上面还要加具有密封能力的“顶盖”,以确保所储存的水不致渗漏,也不会因杂物落入而受到污染,还不会在长期储存时造成明显的蒸发损失。在“蓄水池”的“顶盖”上,还设有活动“密封顶盖”,是为了供维修人员进出使用的。“密封顶盖”并不绝对密封,在它上面还有一个弯曲的小(直径3cm左右即可)“出气管”。在“密封顶盖”上设“出气管”,是为了在向“蓄水池”充灌水时,能够排除密封状态的“蓄水池”里原有的空气。“出气管”还可以在“蓄水池”向外流出水时进气,以免“蓄水池”内因出水而产生负压,影响出水。之所以要“出气管”有个弯曲,而且出口向下,是为了防止杂物从“出气管”进入。“蓄水池”不仅具有防水密封的内面,而且还加有密封“顶盖”,这就可以确保所储存的水不致渗漏、污染和蒸发。这是“蓄水池”与普通存水的“水库”(即使是微型水库)的明显不同之处。在“蓄水池”的出水管口处,有“细滤网罩”,对引流进来的水做进一步的沉淀和过滤。由于提供灭火用的水需要经过“喷水枪”喷射出去,如果水质不净,水里的杂物就会使“喷水枪”的“喷口”发生堵塞,影响灭火使用。因此,提供灭火使用的水里不能有影响“喷水枪”喷射的固体杂质。“细滤网”可以使用专门产品,也可以在“出水管道”入口处,裹套上一节卷成筒状(管状)的不锈钢窗纱,再在其外面套上网孔较细经久耐用的尼龙(或其他化纤)织物代替“细滤网”(安装时注意防止毛刺损伤“滤网”)。要求“细滤网”有足够大的滤水面积,避免“滤网”过早堵塞,尽量延长需要维护清洗“滤网”的时间。如果“蓄水池”修建在“微型水库”的旁边,“蓄水池”的主体部分要低于“引流管道”的入水口,以使引流的水能够流入,而其上沿要比“微型拦水坝”的上沿稍高,使过多的水能够不再流入,并从“微型拦水坝”的上面自动漫流。“蓄水池”水平方向的形状、尺寸和面积,都视具体地形情况来确定。其底面和内壁都需要有良好致密的“防水层”。可以采用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层、合成高分子防水涂层、丙凝防水防腐层、热渗蜡防水层、沥青防水层、硅烷防水层、聚氨酯防水层,或其它防水材料层等。“顶盖”(“密封顶盖”)也需要防水密封,避免水分蒸发。如前所说,在“密封顶盖”上要有在灌水时可以排气的“出气管”。在“后蓄水池”其它方面的壁上,有多个不同高度的“出水管”和“阀门”(“水龙头”),可以为“灭火装备水箱”进行充水。之所以将多个“出水管”安在不同的高度,除了使它们起到能同时为多个“灭火装备”充水的作用外,还可以代替容易损毁的“水位表”,通过它们粗略判断“蓄水池”存水的水位高低,以及大体估算出该“蓄水池”的存水量。“出水管”和“水龙头”的口径应当大一些,以便能够快速为“灭火装备水箱”供水。位置较高的“出水管”还要配有为“灭火装备水箱”供水所需要的一节“导水管”。如果“蓄水池”不能修建在“微型水库”的旁边,而需要修建在经过较长的“引流管道”引流之后才能灌水的位置,则“蓄水池”的主体位置通常要比“微型水库”低,而且“蓄水池”的上沿往往也低于“微型拦水坝”的上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蓄水池”的“进水 口”安装一套利用“浮子”控制开闭的“水位控制阀门”(即“水位开关”),在水位较低时开启,可以随时灌水,而当灌满水时,就会通过“浮子”的控制,自动关闭“阀门”,使多余的水不能进入。这就像“抽水马桶”里使用的用“浮子”控制的“进水阀”那样。不过,这里所使用的“水位控制阀门”的口径要大,以便在开启时能使水流快速进入。如果在林区的山涧有可能截流较多的雨雪水,则可以修建较高的、坚固的“漫水坝”和“微型水库”或较大型的“山涧水库”。这种较大的“微型水库”或“山涧水库”本身都具有使泥沙沉淀的功能,只要通过“滤网”的过滤,防止杂物和颗粒物进入,就可以使用口径较大的“引流管道”,沿等高线经过较长距离的引流之后,像一串葡萄那样,向林区一连串位置较低的、分散设置的许多“蓄水池”灌水。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在各个“蓄水池”安装一套利用“浮子”控制开闭的“水位控制阀门”,来控制各自的充灌水。同样,在这里所使用的“水位控制阀门”的口径要大,以便在开启时能使水流快速进入。不言而喻,在林区较高的山涧,修建库容较大的“山涧水库”,并通过“管道系统”,将其中汇集的雨、雪水及时转移,流进广泛分散在林区的、数量众多的“蓄水池系统”里,这是在发生森林火灾时,能够为“用水灭火”提供“水源”的上佳解决方案。如前所说,单纯在山涧修建的“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如果没有数量众多的“蓄水池系统”与之配套,在下雨化雪时,大部分雨雪水都会流失,即使能够拦截一些雨雪水,不但遇到火灾时难以就近使用,也难以持久保存,往往会因渗漏和蒸发而很快丧失;而当有了数量众多的“蓄水池系统”与之配套之后,能够将“水库”汇集的雨雪水及时转移和储存,不但可以使“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的实际“库容”能够几倍、几十倍甚至数百倍、数千倍地增加,而且被截流储存的水还基本不会因渗漏蒸发而损失。在遇到森林火灾时,能够被长期保留储存下来的数倍、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于“微型水库库容”的雨、雪水,就能够很方便地就近提供给灭火人员使用,发挥出巨大的灭火威力。而且,与“蓄水池”相配套的“管道网络”,还安装有能够对蓄水进行分配控制的许多“调控阀门”和“调控管道”。在“蓄水池”的“进水管道”上安装的“调控阀门”平时都是开启的,不会影响“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随时向各个“蓄水池系统”充灌水。而在“蓄水池”“出水管道”上安装的“调控阀门”平时则是关闭的,可以使各个“蓄水池系统”保持各自独立的状态。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能够通过关闭或打开一些“调控阀门”,尽量将“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尚存的水,以及其它没有发生火灾地方的较高位置的“蓄水池系统”里储存的水统一调配,充分供应需要灭火的地方使用。没有发生火灾的地方的“蓄水池系统”,不仅通过“调控阀门”的控制,在其它地方救火时,不会从更高地方的“蓄水池系统”分流进水,而且还可以向发生火灾的较低地方的“蓄水池系统”供水。“蓄水池”的构建,可以采用通常的砖石结构,也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将泥土地向下挖成池状,再在内表面涂以水泥层和防水层的方法成型,还可以像建造“水泥船”那样,用比较薄的钢丝网混凝土结构(内面经过防水处理),或竹筋混凝土结构,或比较轻便的玻璃钢结构。甚至还可以用大口径管状(袋状)较厚的农用“塑料膜”经束口处理后,安放在稍倾斜的“池状沟”里,充做“简易蓄水池”。这种“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使用寿命较短,但突出的优点是“投入少、见效快”,能够快速解决在广袤的林区大量分散布点储水的急需。使用 时可以采用双层塑料膜,不要让树枝之类的尖锐物扎破塑料膜,并在上面加盖能避免人或动物机械损伤和能防雨的“防护盖”。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种“塑料膜简易蓄水池”所用的的塑料膜耐压很小,因此在使用这种“塑料膜简易蓄水池”时,如果与引流水源(例如“微型水库”)之间处于同一个等高线,基本是无落差的,则多余的水不会再进入,也不会对塑料膜产生压力;如果与引流水源(例如“微型水库”)之间存在有落差,或其引流水源是具有水压的“蓄水池”,则必须在这种“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入水口安装带有“水位控制阀门”的配套装置,一旦“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灌满水,就立即关闭阀门,不再进水,不会对“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塑料膜产生多余的压力。推广使用本发明时,可以先简易、后正规,先重点布设,后逐年陆续全面覆盖。先简易,就可以很快解决大面积森林防火的急需,然后再根据实际可能,将这些“简易蓄水池”陆续改造成永久性正规的建筑结构。先重点布设,然后再根据实际可能,逐年扩展,全面铺开,将整个林区覆盖,实现林区处处有水源,消灭火灾不再难。在“蓄水池”壁的下方,除了安装供在该处就地使用的“出水管”和“阀门”(“水龙头”)之外,还可以安装加长的“出水管道”和“阀门”,并且像城市里的地下管道那样,通过埋设在地下的“管道网络”,将“蓄水池”里的水引导到较低的更远处,灌充进多个小型的安装有“出水龙头”、带有“出气管”的“密封顶盖”、以及“水位控制阀门”的“储水罐”(“次级蓄水池”);或在“管道网络”处直接安装“消防水龙头”,就建成以该“蓄水池”为中心的“供水网络”,可以为更大范围林区的灭火人员更分散、更近便地提供灌充“灭火装备水箱”的“水源”。将“蓄水池”的水及时灌进“储水罐”(“次级蓄水池”),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便于灭火人员就近使用,而且更能增大下雨化雪时“蓄水池”实际(等效)容纳的水量。在山区,如果经过“出水管道”的引流后,“水龙头”(“出水口”)与“蓄水池”之间的落差较大,就能使流出的水具有较大的水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可以将“水枪”通过水管直接连接在“水龙头”上,用来扑灭发生在其附近的林火。落差较大情况下使用的“管道”,要能够承受足够的压强。还应当为林区修建设立的这种“供水系统”加以醒目的“色彩和标志”,以及“导引路牌”,以便灭火人员在需要时容易寻找和使用。尤其露出地面的“水龙头”,在森林里是很不起眼的,如果没有很多显眼的引导路标和放大了的醒目标志,是很难被灭火人员发现的。除了在其周围的树上多钉引导路标之外,还应当在“水龙头”所在的地方加一个色彩鲜艳(红色或橘红色,尤其使用荧光涂料)比较宽大的基座。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各个林区消防水龙头所在处,配备轻便的灭火器具,提供给任何发现该处附近林区失火的人员及时使用,把即将发生的火灾扑灭在萌芽中。每个“蓄水池”的出水管道都安装有总出水阀门,平时“总出水阀门”处于微开的状态,既能够保持该“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系统”里有水可用,又不会在漏水时很快流光。只有在发生火灾时,“总出水阀门”才通过人工或遥控的方式彻底打开。为了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管道漏水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传感器和信息系统加以报警和定位。一旦发现漏水,在维修之前可以通过人工或遥控方式,关掉相关“蓄水池”的“总出水阀门”。如果采用本发明方法之后,能够在林区形成充足水量的、具有一定落差的水源,就还可 以用在林区修“防火隔离带”的思路,修建一套网格化的“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有条件的林区也可以建立一套“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发生火灾的林区,如果修建有“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就可以在火势即将蔓延的前方,启动“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形成一个喷水灭火带,其作用就相当于即时开出了一条能够阻拦火势蔓延的隐形“防火隔离带”。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在林区能够有条件修建比较高位的较大型“山涧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及其配套的、由许多“蓄水池系统”组成的“蓄水防火网络系统”,有比较充足的“水源”可以利用,并且具有足够的落差和水压,就可以按照在林区修“防火隔离带”的思路,对林区进行“网格”划分,从处于高处的“供水系统”(水库或蓄水池)引流,在适当的水压高度,沿“等高线”用不怕火的铁质水管架设“耐压引流管道”。“耐压引流管道”因地制宜地尽量高架。像城市里花园绿地所使用的“自动喷水浇灌系统”那样,在“耐压引流管道”的适当间隔距离上,安装有一定高度的竖直金属“立管”。“立管”应当尽可能高出周围(或山的下侧)的树冠。在“立管”的顶端,装有可以自动旋转喷水的常开式“碟状阀”或其他型式的“自动喷水阀”。一旦在该地区发生森林火灾,就可以开启通往火势蔓延方向架设的“耐压引流管道”的“阀门”,使火势蔓延方向前面的“耐压引流管道”里充满具有较高压力的水,并通过“碟状阀”或其他型式的“自动喷水阀”自动旋转地喷水,形成一条能够阻拦火势蔓延的屏障,成为不占空间的“防火隔离带”。由于这里的落差可以比较大,水压也比较大,通过“碟状阀”或其他型式的“自动喷水阀”自动旋转喷出的水也比较高、比较远,只要注意不被近处的树冠阻挡,就可以起到比较好的灭火和隔离作用。如果落差过大,还可以在不同的高度设立带有“水位控制阀”的“减压蓄水池”,以防水压超过“耐压引流管道”的承受力。“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的开启可以人工进行,也可以利用遥控“电磁阀”进行远程控制。“自动喷水阀”也可以使用“温度控制阀门”。一旦火势蔓延到该处,使温度超过预定的限度(例如70℃),阀门就会自动打开,喷头就会自动向周围喷水,进行灭火,而当温度降低以后,还会自动关闭阀门,不再喷水。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防火隔离带”,就成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成本较高。各种“管道”一般埋设在地下,但“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道”通常需要高架。当林区有了星罗棋布的“蓄水池系统”或较大规模的“蓄水防火网络系统”之后,每当下雨或化雪时,就可以充其量地收集储存雨、雪水。护林员需要巡回查看雨、雪水的汇流情况,注意防止“引流管道”的入口被水流中的杂物堵塞。林区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林区的各个包括“储水罐”在内的“蓄水池系统”或较大规模的“蓄水防火网络系统”,以及“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建立“地图档案”,每次下雨或化雪之后,应当把各个“蓄水池系统”的蓄水量记入档案。有条件的林区可以利用“传感器”和“信息网络”,将有关数据自动采集,记录进“电脑”的“地图档案”里。在“地图档案”里还应当记载各个“调控阀门和管道”以及“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布位置。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这些“蓄水池系统”的蓄水量记载就可以成为指挥灭火的参考,并可以在需要时通过“调控阀门和管道”对供水进行调配控制,或在需要时开启“自动喷水灭火隔离设施”进行防火隔离。如果在发生火灾和进行灭火的地方“蓄水池系统”的蓄水量不足,也可以使用带有水管和阀门、能为“蓄水池”充灌水的“水斗”的“直升飞机”,从附近河流湖泊水库中取水,为灭火前线水量不足的“蓄水池”补充灌水。在这种情况下,有“蓄水池”和没有“蓄水池”是大不一样的。有“蓄水池”就可以将“直升飞机”从附近河流湖泊水库中取来的水,充分化为众多灭火人员高效率用于灭火的利器,而不至于还没有充分用于灭火就从空中直接落到了地面上。当林区建设有本发明提出的包括截流、引流、过滤、沉淀、储水、供水在内的一全套“蓄水系统”之后,就彻底解决了林区用水灭火所需要的水源问题,参与灭火的人员所配备的,就不再是机械扑打火苗的器具或鼓风机,而是“喷水灭火装备”。供灭火人员使用的“喷水灭火装备”,除了现有的各种用水进行森林灭火的装备之外,本发明提出两种方便有效的形式:一是“车载式喷水灭火装备”,二是“背负式喷水灭火器具”。这里所说的“车载式喷水灭火装备”,不是现有的森林消防车,要比现有的森林消防车小得多。“车载式喷水灭火装备”可以使用小型机动车,但要具有比现有消防车强得多的在崎岖山路上行走的能力。更普遍使用的“车载式喷水灭火装备”,是安装在类似行李车那样的“个人手拉车”上的一套小型装备。所用的“个人手拉车”不仅小型轻便,而且还要具有较大的载重力和能在崎岖山路上行走的坚牢度。本发明提出的“车载式喷水灭火装备”和“背负式喷水灭火器具”,其喷水功能都不是利用水泵(机械的或人力的)直接“推压”水实现的,而是利用机械(空气压缩泵)或人力(打气筒)手段,为盛水的密封容器(水箱或水罐)中的水面施加较高气压实现的。同时,利用可以控制喷水流发散状况的喷水枪,能将水流喷射到10米左右或更远的距离,远比扑打法和鼓风机吹火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灭火,而且不仅灭火距离比较远、比较安全和稳定,还能消灭树冠火,且不会“死灰复燃”。 (四)附图说明:图1是在一个坡度较缓的林区结构示意图,按本发明“森林防火、灭火新设施装备”修建的“蓄水系统”沿水流上、下游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在这里,大体表示出了“蓄水系统”各部分的高低关系和大小比例。由表示“水平面”的数标[3],和表示带有坡度的“地面”的数标[4],可以帮助判断各部分的高度关系。“蓄水池”[7]不是在与“微型水库”[2]同等高度修建的下挖式的,而是在“微型水库”[2]下游方向修建的裸露式的,其上沿与“微型拦水坝”[1](漫水坝)两边的高端(离该处地面高约1米)等高,而底面则比“微型水库”[2]的底面低不少(低约1.5米左右)。“蓄水池”[7]的高度约2.7米,宽约3米,长约10米。“引流管道”[5]的入口处于“微型水库”[2]的中高处,带有多重“滤网罩”[6]。“引流管道”[5]在向下游方向铺设时没有悬空架设,而是铺设在地面下面,因此其出水口(即“蓄水池”的入水口)不是处在“蓄水池”壁的上方,而是位于“蓄水池”壁的下方。在“蓄水池”[7]的入水口里面,有一个宽约1米、长约2米、高约1.3米的“池中池”[11]。“池中池”的上面没有盖,可以起“前蓄水池”的作用。从“蓄水池”[7]的入水口流入的水,先进入“池中池”[11]中,经过沉淀之后,再漫流到外面,成为“蓄水池”[7]可以向外供水的一部分。在“蓄水池”的“顶盖”[8]的边角处,正对“池中池”[11]的位置,开有安装“密封顶盖”[9]的井口,并加有“密封顶盖”[9]。“池中池”[11]的矮墙,加上专门在“蓄水池”壁上加设的突出混凝土(或砖石)结构,正好成为维修人员从井口进、出“蓄水池” 的阶梯。在“密封顶盖”[9]上附加有“出气管”[10]。数标[17]表示安装在“蓄水池”壁上的“出水龙头”。而数标[15]则表示安装在“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处的“水龙头”。数标[12]表示“蓄水池”的“主出水管道”,数标[13]表示“蓄水池”“主出水管道”出水口前罩的“细滤网罩”,数标[16]表示“蓄水池”“主出水管道”上的“总出水阀门”,而数标[14]则表示在“蓄水池”的下游方,沿等高线铺设的“出水管道网络”所在(高度)部位。由图看出,“微型拦水坝”[1]很低矮,“微型水库”[2]的库容也很小,但“蓄水池”[7]的容水量却比“微型水库”[2]的库容大得多。在这里,画出的虽然只是一个“蓄水池”,实际上,由于坡度较缓,在一个雨雪水汇流路径上修一个“微型水库”之后,就可以在同一等高线上修建许多容水量远比“微型水库”的“库容”大得多的“蓄水池”,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配备“储水罐”。只要将各个“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充分扩展分散开来,就可以使一个“微型水库”属下的“蓄水系统”的可供水范围覆盖很大的林区面积。不仅还可以在林区其他汇流路径上修建这样的“微型水库”和“蓄水系统”,而且在同一条汇流路径上,还可以按照等高线的高低,阶梯状地修建多个“微型水库”和“蓄水系统”,直到覆盖整个林区。显然,在这里没有必要使用“水位控制阀门”。“出水管道网络”上的“水龙头”的高度,应当低于“蓄水池”底面的高度。每个“水龙头”上也都应当带有可以及时清理的滤网,为灌水的“喷水灭火装备”把最后一道关。 (五)具体实施方式:在这里选择两种不同环境情况的林区做例子加以说明,而且将采用尽可能低成本的方法进行实施,以便为能够快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实施例1.一个例子是,在地势比较平缓、坡度不大的主要为土质地表的林区,没有太大的落差,但肯定会有一定的坡度和高低不平。下雨时,雨水肯定会从比较高的地方汇流到比较低的地方。从高处流向低处的一股一股水流,会越聚越多越来越大。可以从林区汇流的下游地点开始,向上游各个支汇流方向考察。根据汇流面积大小,做出统一规划,然后再自上而下地逐个修建一个又一个截流蓄水系统。在一个确定的雨水汇流的路径上,就地取材,修建一个“微型拦水坝”,并在“微型拦水坝”的两边近旁,像“眼镜”那样,各修建一个“蓄水池”。还可以在较远处沿同一等高线修建多个“蓄水池”。这里的“蓄水池”不仅具有防漏防渗的池体内表面层,而且还是带盖和密封的。“微型拦水坝”是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微型拦水坝”两边的两个“蓄水池”的上沿高度都比“微型拦水坝”的两头高端还要稍微高一些。也就是说,在雨水过多时,两边两个“蓄水池”的上游面也可能成为“微型拦水坝”的一部分。无雨时,在“微型拦水坝”的上游方可能是干涸的,而当下雨时,在“微型拦水坝”的上游方,就可以拦水形成一个“微型水库”。汇流的雨水,被拦截储存在“微型水库”和被“引流管道”及时转移到近旁两个“蓄水池”中,以及转移到较远处同一等高线的其他各个“蓄水池”(“蓄水池系列”或“蓄水池群”)中,控制多余的雨水只能通过“马鞍形”“微型拦水坝”中间的低处漫流过去,而不能从近旁两个“蓄水池”的两边绕流。在更下游的汇流处,也还可以阶梯状地再修建一连串的“微型水库”和“蓄水池系列”。假如所选择修“微型水库”的地方,可以汇流的林区面积有0.1平方公里,又假如该处的一次降雨量约20mm,其中除了林区本身的渗蓄之外,还有10mm多余的降雨量汇集后从 该“微型水库”所在处流过,那仅仅这一次降雨就会有1000米3的多余雨水从此处流过,可以被“微型拦水坝”截流,暂时储存在“微型水库”里和被及时转移到近旁两个“蓄水池”里,以及同一等高线的其他各个“蓄水池”中。而当“蓄水池”储存不下时,则从马鞍形的“微型拦水坝”漫流。实际林区的降雨量和通过该处可以汇流量往往要比上面假设的更多。由于林区可以在汇流处修“蓄水池”的地面面积往往会受到限制,每个“蓄水池”都不能修得很大,可存水量一般在数十立方米或上百立方米。要想将可以被截流的雨水尽量多地储存一些,就需要在该汇流处近旁修建这两个储水量有限的“蓄水池”的同时,还要在同一等高度或稍低处,逐年增加、拉开距离地修建一系列“蓄水池”或“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由于进入“蓄水池”里的水是可以长期保存的,在没有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基本不会损失和减少,因此,靠近“微型水库”的“蓄水池”很容易被灌满,再多的雨水就可以向更远处的“蓄水池”灌充。由于地势比较平缓,在同一等高线就比较容易修建大量的“蓄水池”(“蓄水池群”)。通过分布广泛的“管道系统”,就能够将这些已经比较分散的“蓄水池群”里的水,引向更低处更分散地供应灭火使用,因此可以不用在更低位置设置小型“储水罐”。当将“微型水库”里的水,通过“引流管道”及时地灌进这些“蓄水池”或“塑料膜简易蓄水池”里后,就使流经此处的雨水能够得到尽可能多的储存,在扑灭火灾时,成为随处可供灭火使用的水源,而不致白白流失。由于在这里坡度小,修建的“塑料膜简易蓄水池”与引流水源(“微型水库”)之间基本处于同一等高线,基本是无落差的,多余的水不会再进入,也不会对塑料膜产生过大的压力,因此不必在“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入水口配备安装带有“水位控制阀门”的配套装置。由于该处林区的地势比较平缓,没有太大的落差,所修建的“微型拦水坝”以及“蓄水池”的上沿都不比周边地面高,因此,“微型拦水坝”一般不高,比如,在保证该处汇流的多余雨水能从“微型拦水坝”漫流的情况下,“微型拦水坝”被周边地面限制得只能修1米高,这时要想能够让两边的“蓄水池”多储存一些水,除了尽可能扩大占地面积外,就需要向下挖深。如果每个“蓄水池”的水平面积是~30米2,挖深并建成后内部可容水的深度是2.5米,则每个“蓄水池”的满负荷储水量是75米3。两个“蓄水池”的总储水量是150米3。加上在同等高度或稍低处拉开距离地修建的那许多“蓄水池”和“塑料膜简易蓄水池”,就可以将有可能被该“微型拦水坝”截流的1000米3雨水,尽量多地截流储存下来。以后再下雨时,还可以越来越多地灌充更多的较远处的“蓄水池”。这样以来,只要在林区能够逐年增加地修建足够多的“微型拦水坝”和“蓄水池系列”,以及覆盖广泛的“供水管道网络”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就可以让灭火人员随时随地从近处的水源取水,利用“喷水灭火装备器具”,快速地将林火扑灭,使其不能蔓延发展。“马鞍形”的“微型拦水坝”,如果在附近难以找到石块,可以采取堆土砸实后再用水泥覆面的办法修建。若“马鞍形”的低处离开汇流沟洼地面的高度,如前所说被周围地形限定为1米,“马鞍形”两端较高处则比低处高0.2米左右即可。在由“微型拦水坝”形成的“微型水库”的靠近两侧处,架设和埋设“引流管道”。“引流管道”可以使用直径20cm~30cm的建筑用塑料管或陶瓷管或其他水管。为较多的“蓄水池”灌充水使用的“引流管道”要适当粗一些。“引流管道”的入口架在“微型水库”适中的位置,不高不低,用不锈钢窗纱网 包住“入口”,并在入口外套一个空间比“入口”大一些的“滤网罩”。“滤网罩”可以外粗内细地设立两层或三层滤网,并且可以在必要时打开,以便清除里面积聚的杂物。“引流管道”稍有倾斜、由高向低地从“微型水库”引出,基本水平地沿着同一条等高线由近及远向两侧铺设,并在分散在沿线的每个“蓄水池”入口处,安装“三通管”和“分支管”。各个“蓄水池”都建在“引流管道”的下游一侧。每个“蓄水池”,不论形状如何,其四周围面都可以分为上游面、下游面和(一、两个或更多的)侧面。沿同一条等高线修建的各个“蓄水池”,其上游面紧靠“引流管道”,是处于地势比较高的一面。“引流管道”的“分支管”通进“蓄水池”上游面的“进水口”。“微型水库”近旁两个“蓄水池”的上游面与该处的地面高度基本持平。“蓄水池”的上沿比“微型拦水坝”较高两端的高度还要稍微高一些。“蓄水池”的主体则需要通过下挖,才能修建。每个“蓄水池”都要根据该处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蓄水池”的水平形状应当采取比较瘦长的条状,这样可以避免较大的“顶盖”跨度,使密封“顶盖”更容易建造。无论采用人工施工,还是采用机械施工,都可以按照常规的先挖沟,后加(浇注)混凝土顶盖的办法,修建“蓄水池”。如果因树根太多,挖沟困难,也可以通过“引流管道”,将水流引向较低的下游,在地面上建裸露式“蓄水池”。“蓄水池”的“出水管道”(即“主出水管道”)上安装有“出水总阀门”。平时“出水总阀门”微开,可以使“出水管道网络”里能够维持一定的水压。由于地势比较平缓,从“蓄水池”向下游方向引出的“主出水管道”,需要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才能使沿等高线布设的“出水管道网络”上的各个“水龙头”,都比“蓄水池”的底面还要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出地面的“引出管”上的“水龙头”处具有一定的水压,可以自流灌充灭火器具。这样以来,上一级“蓄水池系统”的“出水管道网络”所在部位,与同一汇流路径下一级“蓄水池系统”的“微型拦水坝”和“微型水库”所在的高度和位置可能就很接近了。“水龙头”的周围要有明显的“路引”和“标示”。处于同一等高线的每个“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系统”都是独立的。不同“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系统”可以互相连接,但“连接管道”中间有“调控阀”。平时“调控阀”处于关闭状态,隔离开各个“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系统”,避免在某个“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系统”发生漏水时,连累其他“蓄水池”的“出水管道网络系统”也跟着因漏水而受损失。只有在发生火灾需要统一调水进行灭火时,“连接管道”中间的“调控阀”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开启。“蓄水池”的“出水管道及其网络”,可以使用常规的铁管,更可以选用建筑工程塑料管道。露在地面上的“水龙头”以及“引出管”,应当使用不怕火的金属材料。“引出管”上所安装的“水龙头”的高度,应当比“蓄水池”的底面还要低。每个“水龙头”上都带有可以及时清理的滤网,为灌水的“喷水灭火装备”把最后一道关,使固体颗粒物不能进入“喷水灭火装备”里。为了能够尽快实现大量蓄水,可以在修建正规“蓄水池”的同时,先期大量修建“塑料膜简易蓄水池”,待以后有条件时再将它们陆续改建成正规“蓄水池”。“塑料膜简易蓄水池”不仅很容易修建,而且成本也很低,是一种能够很快见效的“防火蓄水设施”。修建“塑料 膜简易蓄水池”的方法程序是这样的:先购买“吹气成型”的双层宽幅农用“塑料膜”。这种塑料膜原来是筒状成型的,被压缩成双层塑料袋状。所购买到的“塑料膜”宽度,决定了长条状“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横截面大小,也就是每单位长度的储水量大小。因此,应当购买尽可能宽的“塑料膜”。按照所购买的“塑料膜”的尺寸,在由“微型水库”的“引流管道”所决定的同一等高线处,顺着“引流管道”方向,挖一长条“池状沟”。长条“池状沟”的横截面,大体是圆弧在下的弓形。其尺寸大小,应当使“塑料膜”充满水后能够放到里面。“池状沟”的内表面应当尽量光一些,避免存在尖锐的突起,以防扎破“塑料膜”。挖出的土堆积在“池状沟”的旁边,形成高出周边地面的、一边高一边低的“围墙”,可以防止周围的水流进沟里。在长条状“池状沟”“围墙”的上面,像搭棚子那样,搭建能够防人或动物踩踏和防雨的“保护顶盖”。放进“池状沟”的“塑料膜”最好双层使用。将与“池状沟”长度相当的“塑料膜”的两端束口。在“塑料膜”束口时,靠近“引流管道”“分支管”的一端(较高端),将该“分支管”包裹在“塑料膜”之中,然后裹紧,不使包裹处漏水。这样,该“分支管”就成为长条状“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进水口了。将“塑料膜”的另一端(较低端)束口时,需要把“出水管道”的管道入口包裹在其中,并且裹紧,不使漏水。应使“出水管道”的管道入口处于“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最低位。这样,一个“塑料膜简易蓄水池”就算建成了。只要向下游方向较低处,沿等高线布设“出水管道网络系统”就可以使用了。布设“出水管道网络系统”时,应当考虑到以后将“塑料膜简易蓄水池”改造成正规“蓄水池”后的水位变化,注意应使“出水管道网络系统”水龙头的高度不仅要低于现有的“塑料膜简易蓄水池”的最低处,而且还要比未来改造后正规“蓄水池”的底面更低。实施例2.另一个例子是,在地势比较陡峭、坡度大的山地林区,有较大的落差,下雨时,雨水从高处汇流到低处,再流进山涧。山涧里有的是石头。因此,就地取材,在山涧修建一个“微型拦水坝”,形成一个“微型水库”或较大一些的“小型山涧水库”是不难的。问题在于,要想在“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两旁就近修建“蓄水池”往往是不容易的。不仅山涧里难有修“蓄水池”的地方,而且下雨时山涧里的水势难料,很容易遇到山洪,即使能够修“蓄水池”,也难以抗耐洪水的冲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修“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的同时,需要通过如前所说的从水库中部高度开始,用较长的“引流管道”,将“微型水库”或“小型山涧水库”里汇存的雨、雪水,及时引流灌充到修建在山涧两边山体表面的一系列“蓄水池”里。在这里,“引流管道”基本沿比其“入口”高度稍低一点的“等高线”布设。也就是说,由一条“引流管道”灌充的一系列“蓄水池”,它们的“入水口”高度基本在同一条等高线上。修建在山涧两边山体表面的“蓄水池”,通常不是下挖的,而是突出裸露的。“蓄水池”的墙壁(池壁)可以就地取材,用石块堆砌,里面再抹上水泥层和防水涂层,上面加可以防水和密封的混凝土“顶盖”或其他材料“顶盖”。在总体“顶盖”上留有可以供人出入维修的小“密封顶盖”。修建在山体表面的“蓄水池”,也可以用比较薄的钢丝网混凝土(或适当加入钢筋的竹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与前例明显不同的是,这里很容易形成落差。从“引流管道”灌入“蓄水池”后形成的水面,是落差形成的上限;“蓄水池”本身上、下水面的落 差并不大,而从“蓄水池”向下游方引出的“出水管道”,则只需要不长的一段距离,就可以形成较大的落差,并在水管里产生较大的水压。这既有便于灭火使用的优点,又有需要管道系统能够经受比较大的压强的麻烦。因此,每个“蓄水池”的“出水管道”向下游方引出一定距离,形成一定的落差和水压之后,就要向水平方向发展,不仅要间隔一定距离地安装供水“水龙头”,而且还间隔距离地充灌一个个小型的、带有“水位控制阀门”的“储水罐”。在这种“储水罐”的“出水管道”里形成的水压,则是从“储水罐”的水平面开始计算落差大小的。还可以在网格状分布架设的、由高落差形成的高水压“专用管道”上,间隔距离地在安装突起的“竖管”,并在“竖管”的顶端安装带“碟状阀”的“自动喷水装置”,自上而下地俯视下方的山林。一旦该处发生火灾,并且火势有向该“管道网格”所在处发展的趋势,就可以打开相关的“管道阀门”,启动处于常开状态的“自动喷水装置”,形成“自动喷水防火灭火隔离带”,使火灾不能发展。有条件的林区,在进行了上述防火设施建设,有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之后,还可以建设信息化的“自动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火灾,并赶在灭火人员到来之前,利用遥控或温控方法,及时启动火灾发生地附近的“自动喷水装置”,进行自动喷水灭火,并形成“自动喷水防火灭火隔离带”,使火灾不能发展。以上两个实施例,都是说的“林区蓄水设施”建设,而没有涉及灭火人员使用的“喷水灭火装备器具”。这是因为,本发明提出的“林区蓄水设施”建设技术方案,是实现“用水进行森林灭火”的关键所在,只有采用本发明提出的这种技术方案,将“广阔林区难觅水”,变为“林区处处有水源”,高效快速“用水进行森林灭火”才能变为现实。而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一些用水进行森林灭火的技术装备投入使用,除了森林消防车,还有个人背负的“往复式灭火水枪”等。本发明提出的气压式“喷水灭火装备器具”,则为灭火人员提供了更便于使用的灭火武器。

    展开

专利技术附图

< >

服务流程

过户资料

  • 买卖双方需提供资料
  • 平台提供
  • 过户后您将获得
  • 买家
  • 卖家
  • 公司
  • 企业营业执照
  • 企业营业执照

    专利注册证原件

  • 个人
  • 身份证

    个体户营业执照

  • 身份证

    专利注册证原件

  • 专利代理委托书

    转让申请书

    转让协议

  • 手续合格通知书

    专利证书

    专利利登记簿副本

安全保障

  • 品类齐全

    海量资源库,平台整合几十万闲置资源。
  • 交易保障

    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确保买卖双方资金安全。
  • 专人跟进

    专业交易顾问全程服跟进,确保交易流畅。
  • 快速响应

    专业在线/电话客服服务,快速响应贴心服务。
  • 售后无忧

    资质过硬,国内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010-83278899

返回顶部